藝術,作為人類文明的精神鏡像,始終以感性形式編碼著個體與時代的雙重記憶。在全球化與數字技術重塑文化生態的當下,藝術創作已突破地域與媒介的藩籬,成為跨文化對話的活性載體。本研究以藝術家個案為棱鏡,旨在穿透作品表層的形式美學,探求其背后交織的文化基因、心理圖式與社會能量場。
傳統藝術史研究常受限于風格演進線性敘事或天才論范式,易將藝術家簡化為藝術運動的時間注腳。本課題則嘗試構建“微觀—中觀—宏觀”的三維研究模型:通過視覺符號的考古學解構(微觀),還原個體創作系統的生成密碼;借助跨地域藝術家社群的比較研究(中觀),定位個案在文化遷徙中的坐標位移;最終連接后殖民理論、媒介生態學等視角(宏觀),揭示藝術實踐如何作為社會變革的隱形推手。方法論上,除圖像志分析與檔案梳理外,更引入數字人文工具進行創作母題的語義網絡建模,并采用參與式民族志深入藝術家工作室,捕捉未被文本化的創作現場邏輯。
此研究的學術價值不僅在于填補某藝術家系統性研究的空白,更試圖回應當代藝術研究的范式危機——當NFT藝術顛覆物質性、AI創作挑戰作者主體性時,個案研究如何超越傳記式書寫,成為解碼文化轉型的密匙?我們期待這項研究能為藝術社會學提供新的分析單元,同時啟示文化機構構建更具生態性的藝術評價體系。
全文將以“創作語言的重構—文化身份的協商—社會介入的路徑”為線索,在流動的現代性語境中,展開一場關于藝術主體性如何在不同權力場域中自我重塑的思想實驗。這既是對個體藝術生命的深度凝視,亦是對藝術何為的當代詰問。
代大權 :清華大學引進人才,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聯文藝創作專家指導委委員,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委委員,中宣部、中國文聯、文旅部國家美術工程、國家重大題材美術創作指導委委員、評審委員,中國美術獎評委,全國美展總評委,中國好書榜終審評委,國家優秀出版物政府獎評委,教育部教材終審評委,中國美術館展覽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策展委委員,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美院、中國美院、中國人民大學等高校博士生答辯組長,江蘇美術館,浙江美術館等學術顧問。
作品曾獲中國美術金彩獎-金獎、全國版畫展-金獎、中國版畫“魯迅”獎、全國建軍八十周年作品展一等獎、中國藝術大展銀獎等。
版畫作品及學術論文發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新華文摘》《美術》《美術報》《中國美術》《中國美術報》《美術研究》及人民網、光明網、學習強國、文化視野、橙藝術等線上媒體平臺。
論代大權當代版畫的中國風
著名版畫家代大權的版畫,總是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直擊人的心靈,令人與其產生強烈的共鳴。他近期的版畫作品再一次給人以這樣的視覺沖擊力。他的版畫作品《呼息道》、《菩薩蠻》、《賀年龍》等作品,給人一種驚艷的感覺。奇異的線條、現代的構成、高度的抽象,形成非常好看、耐看的形象,蘊含著強烈的中國風格的藝術面貌,更蘊含著生動的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
《百年之約》200×180cm 木刻 2009年
《釵頭鳳》版畫 2022
《千面一人》
代大權的版畫作品,十分注重語言獨特性的深入探索并富有成效。近期還有更多對痕跡與符號的存在價值,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探索。首先是他在藝術語言中注重開掘痕跡的價值。在他看來痕跡是客觀存在,是生活中生活形象的客觀印跡。他創造個性語言先從痕跡出發,這是非常高明的創作思路和手段。這是從藝術的本源出發創造。他注重在痕跡的無緒和張揚中,生發和選擇突破的方向,使他的作品在語言上呈現出特別的新意,一種截然不同的特色。最有生氣,最鮮艷的語言由此而產生。這樣的出發也必然是含有當代的滲透。因為痕跡是客觀的,是生活的,生活也必然是當代的,他在其中強化了這樣的特質。由此他的藝術語言出體現出強烈的當代生命的呼吸,體現出當代藝術的氣息。
《太陽島》30×80cm 木刻 2018年
《偷窺》117×73cm 木刻 2019年
《游動》80×120cm 絲網版畫 1997年
他的木刻版畫作品《呼息道》,一見到就被那特別的細膩、集群、陣列所吸引,其密布,其排列,其抽象,其構成,其組合,復雜多變,獨特新奇,既充滿現代氣息,又具有新穎個性。他從痕跡出發從藝術源頭出發,引領個性語言的創造,呈現出生動活潑的全新藝術形態。
其次,他在藝術語言中注重開掘符號的價值。他對符號有獨特的價值判斷,藝術的符號可以提升藝術語言表現力。因此他非常注重符號的應用。他認為符號是主觀的,是對客觀的概括。符號生活中本來存有,已經成為公式化。藝術上也引入了符號,但用久了也同質化了。因此他特別注重加強符號的個性化提升。他認為在藝術創造中,符號要經過重新審視且被個性肯定。可見他對于符號要加強個性化的提升,否則符號就失去了藝術語言的意義和作用。符號同質化了,個性生命力弱化了。注重符號的個性化,藝術語言就具有了獨特的形態、色彩和音調,藝術生命也活了。
《月冷霜華》120×69cm 木刻 2020年
代大權 郝彥杰 賀秦嶺 《歌盡桃花(唐宋八大家)》440×270cm 2016年
他常常從符號的反面去尋找它存在的意義,并以此顛覆約定俗成的共識,即為符號生成新的意義。在此他甚至于不惜顛覆原有的符號,對符號進行顛覆性改造,讓符號發展成為極為新穎的強烈獨特的個性藝術語言,這是他藝術的非常之處。當然這其中又遵守著嚴格的藝術法則和深厚的藝術修養,這樣的顛覆才不是破壞,而是發展、是創造。更為有意思的是他對符號和痕跡之間相互作用的探索。他認為痕跡的客觀存在與符號的主觀識別相互作用,痕跡才因此被賦予表現的意義。其中要探索難能與可貴的表現的偶然性,由此尋找自身藝術語言的個性意義與價值。他對符號和痕跡的深入探索,使他的版畫作品語言呈現出獨特的、新穎的風貌。
《末路英雄》120X200cm 黑白木刻 2008
他的作品證明了這一點。我們看到他的作品《呼息道》之所以有非常鮮明的與眾不同的形式。其中符號的個性化功不可沒。呼吸道的刀法線條,非常新穎,前所未有,縱橫層疊,不同以往,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線條形式,與傳統經典木刻教程中的18種或32種刀法線條截然不同,展現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木刻刀法線條。
在他的木刻版畫《菩薩蠻》人物頭像的變形則完全打破了以往所有的變形,人物頭像的變形如同金屬器件一般,使人物形象變形成一位鐵石一般的人,而臉上表情還是可親可近的慈眉善目,給了人們全新的傳奇般見所未見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新奇的形象正好契合了表現作品的內涵,表現出這一宋詞的詞牌所寄望的人文精神。
《畢業論文》120x60cm 版畫 2020
《看門大爺》
代大權在對版畫藝術語言的個性化追求上,不僅于此,更為注重的是開掘民族性的價值。他非常看重藝術語言個性的民族化。他認為中國藝術語言的個性追求,離不開中華文明長久基淀的“三民主義”,即民間、民俗和民族的文化基因。一方水土不但育養一方人,更從思維方式審美訴求精神追求上育化一方之人。比如音樂,能穿越歷史而延漫至今的優秀曲目如茉莉花、小白菜、採茶調、小放牛、步步高、信天游等等,近代當代的許多優秀影視插曲樂曲亦都從中受益匪淺,中國美術對中國人而言,更是言必及唐,說必及宋。中國當代版畫代表了當代藝術最新的認知與理念,終究要從“三民主義”去攝取去提純去淬火去升華。只有堅守民間、民俗和民族的文化立場,才不至于照搬或抄襲西方藝術,迷入和錯亂發展的方向。
《江海余生》110x198cm 木刻 2021.7
《開齋節》200cmx400cm 木刻 2019
“他多年來一直提倡中國的藝術語言源自中國的“三民主義”,即源于民間、民俗和民族,這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形成了語言藝術的有機的系統。民間的藝術作用于底層生存的空間、影響著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民俗的藝術則從時間上聯接著歷史與今天的情感邏輯,而民族的藝術則提升了不同地方文化與族群的藝術個性,這一藝術語言的“三民主義”構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個性,也為未來的中國藝術發展標示了系統與路徑。從這一理念中可見代大權在堅持藝術語言的民族化上的探索,達到了新的高度。他藝術語言個性化的組成,都源自民俗、民間與民族性的加持,這使他的藝術語言譜系展現出更具力量更有個性的中國風格,使其藝術表現的個性化更加厚重,從而具備了更有深度和廣度的藝術影響力”。
《雕蟲小記》 2022
再看看他這些近作,很明顯《呼息道》中有皮影形態和剪紙線條的意趣,《菩薩蠻》里有青銅雕刻和古典圖案的紋飾,《賀年龍》中有剪紙造型和中國年畫的色彩,《釵頭鳳》里看中國玩偶和中國佛象的形態。這些讓人們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濃情,異常有趣,產生了百看不厭的感受,從中可以感受到久遠留存的民族文化力量。
《菩薩蠻》56cmX45cm
代大權的版畫在追求當代藝術的個性語言上最終落腳于民族性上,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這樣的藝術個性能夠成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走在大街上》 77x122cm
《永遠的戰士-彥涵》 220X112cm
《念奴嬌》 60×31cm
【免責聲明】:凡注明 “中國美術大觀網” 字樣的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中國美術大觀網” 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國美術大觀網”;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美術大觀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作品內容的實質真實性負責,轉載信息版權屬于原媒體及作者。如轉載內容涉及版權或者其他問題,請投訴至郵箱zgmsdg@126.com。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669903.cn/people/594.html